當你心情低落、什麼都不想做時:5個讓自己走出低落的實用方法

心情不好

——先理解自己,再慢慢回到光裡

💭 為什麼會心情低落?

有時候,我們明明沒有遇到什麼大事,卻突然覺得:「我怎麼這麼累?」
不想說話、不想出門,連以前喜歡的事也提不起勁。

其實,這是大腦在發出求救訊號
心理學研究指出,長期處在壓力或焦慮環境中時,大腦的「情緒調節中樞」——杏仁核會過度活化
導致血清素與多巴胺濃度下降讓人感覺空洞懶散、甚至出現「情緒麻木」

延伸閱讀👉運動對憂鬱症的影響:運動如何讓你的大腦和身體感覺更好

延伸閱讀👉誤會造成 90% 的爭吵,其實都不是在吵「事情」?

📍小閱讀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PA, 2022)的調查,
有超過 62% 的成年人 曾經出現「短暫性情緒倦怠」——也就是暫時性心情不開心、什麼都不想做。
這不等於憂鬱症,而是大腦提醒你:「我需要休息、我太滿了。」

🌀 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能會有這些狀況

  • 明明睡飽了,還是覺得累
  • 開始對人退縮,不想社交
  • 做什麼都提不起勁
  • 甚至覺得「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就讓我躺著吧」

👉 別急著責怪自己。

這些都不是「懶」,而是你的心理在自我保護
人不是機器,能量用完時,就會自動進入省電模式。

💡 那該怎麼讓自己走出不開心的心情呢?

🍃 允許自己「先擺爛一下」

心理學家發現,強迫振作反而會增加焦慮感
允許自己「暫時不做任何事」反而更有助於情緒修復
可以對自己說:「我現在不太行,但我會慢慢回來。」

🕒 小練習

替「擺爛」設定一個界線例如:

今天下午我什麼都不做,但晚上泡個澡洗頭。
❤️給自己喘息,也給生活一點秩序。❤️

☀️ 身體先動起來,大腦會跟上

劍橋大學研究(Cambridge Health Study, 2023)指出:
只要每天走路 10 分鐘、或進行輕度伸展,
能有效提高血清素水平減輕情緒低落

🕒 小練習

不必跑步或健身,只要:

  • 去陽台曬曬太陽 ☀️
  • 走去便利商店買瓶水 🚶‍♀️
  • 聽一首喜歡的歌時輕輕搖擺 🎧

💓身體動起來的那一刻,你的大腦其實已經在「開機」了。💓

🌬️整理外在,讓內在有空氣

心情低落時,環境常常也會亂
心理學家稱這是「情緒反映效應」——環境與情緒會互相影響

🕒 小練習

試試「整理一個角落」,不需要太多。
💖那種「完成一件小事」的成就感能幫助你找回控制感與方向感。💖

☕ 和世界重新連線

研究顯示:社交連結是改善情緒最有效的方式之一(Harvard Adult Development Study, 2023)。
你不一定要傾訴,只要「讓別人知道你還在」。

🕒 小練習

  • 傳訊息給朋友:「今天心情有點不開心,但想跟你打招呼」
  • 出門買咖啡、對店員說聲謝謝
  • 看看別人的笑容

💝一點點互動就能讓大腦釋放催產素讓心變得柔軟。💝

🌙 給情緒一個出口

不需要壓抑難過。可以透過:

  • 寫下今天的感覺
  • 畫畫、聽音樂、泡澡
  • 甚至痛快地哭一場

心理學家 Brené Brown 說過一句話:「壓抑情緒不會讓它消失,只會讓它以別的樣子回來。」

🕒 小練習

💗讓自己「表達」出來才有空間重新裝進快樂。💗

💌 總結:你不需要一直好好的

有時候,我們太習慣「要撐下去」,
但真正的成長,是在不開心裡仍願意溫柔地對待自己。

當你只想擺爛、覺得人生卡住的時候,
請記得:那不是失敗,而是人之常情
讓自己先停下來、喘口氣、做一點點喜歡的事。
情緒不會一直不開心,它只是暫時來提醒你——
你需要被照顧、被理解,也值得被自己溫柔以待。 💗

📌你知道嗎?

當我們進行能讓自己感覺「有掌控感」的小行動時,大腦的獎賞系統釋放多巴胺,讓人重新找回動力與情緒穩定。

所以,與其強迫自己一次變好,不如練習讓「快樂的迴路」重新啟動。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