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懼也能放鬆? 4種萬聖節心理類型大公開!

🧠 心理現象切入:「安全的恐懼」為什麼讓人上癮?

在萬聖節,看恐怖片、去鬼屋、扮殭屍,其實都屬於「受控驚嚇」的體驗。
心理學研究指出,這種安全的驚嚇之所以令人上癮,是因為大腦會釋放與運動或冒險刺激相似的多巴胺與腎上腺素,使人同時感受到「被嚇到的緊張」與「安全存活下來的興奮」。換句話說,雖然我們的心跳加速、腎上腺素飆升,但因為環境可控,所以害怕轉化為愉悅與刺激感,甚至能暫時幫助釋放壓力

此外,這種「安全驚嚇」還能增強社交互動的樂趣。與朋友一起挑戰鬼屋或討論恐怖片橋段時,大家共同經歷緊張與驚嚇會增加情感連結與歸屬感。心理學家稱之為「受控驚嚇的社交增強效應」——這也是為什麼萬聖節這類活動,雖然充滿驚嚇元素,卻讓人感到開心又安全,甚至有種小小的成就感和活力滿滿的感覺。

「安全的恐懼」為什麼讓人上癮?

📚 研究來源:

研究指出,萬聖節的「驚嚇遊戲」是一種張力釋放儀式
讓人們能在安全環境中體驗焦慮、死亡與未知,從而獲得心理平衡。

延伸閱讀🧛 萬聖節心理學

延伸閱讀 🖌️你的潛意識密碼:5個手繪心理測驗,看懂自己的內心世界

💬 小結:

👉「被嚇一點」,其實是我們在「練習面對壓力」。
👉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看完恐怖片後反而放鬆!

🍬 「糖果交換」背後的心理:節慶中的獎賞與社交

萬聖節糖果文化不只是甜,更是一種「社會交換儀式」。
孩子透過「trick or treat」學習社交邊界與互惠

🧙‍♂️防止惡作劇

傳統上,萬聖節是一個與幽靈、鬼怪和嚇人元素相關的節日,人們都會穿著恐怖的服裝,在晚上參加變裝派對或遊行。給糖果的傳統是為了防止這些惡作劇作為一種提供糖果的替代方式以平息搗蛋念頭

🧚社交互動

給糖果也促進了社區內的社交互動,讓萬聖節變得更加有趣。當小孩們穿著萬聖節服裝來到鄰居的門前,要求給糖果時,會促使社區成員互相互動和交流。

至今給糖果在萬聖節中是必做的事,除了避免惡作劇外還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大家都能在這天一起同樂、共享糖果🍭!

🧁 健康延伸建議

💝讓糖果變「選擇題」而非「必選題」:可加入堅果乾、水果乾、黑巧克力。

💝用「分享」取代「放縱」:心理上同樣滿足,但熱量與負罪感都更低。

延伸閱讀 🍬🚂 搗蛋、討糖或玩具

搗蛋、討糖或玩具

🎭 你是哪一種萬聖節參與者

🎃請點選你最期待的活動🎃

🧛可以馬上看到你的答案🧛

刺激派

看恐怖片、玩鬼屋

變身派

打扮成另一個自己

社交派

收糖果、參加派對

觀察派

待在家裡滑手機

👻 A 刺激派

你喜歡挑戰極限、釋放壓力的方式是「面對恐懼」。建議多安排安全刺激活動,如登山、體驗運動,讓能量保持流動!

🎭 B 變身派

你樂於探索多面性,喜歡透過角色表達自己。可以多接觸創作、造型療癒活動,讓生活更有趣!

🍬 C 社交派

你享受連結與互動,節慶後也要持續保持社交活動,避免「節後空虛症」。

🕯️ D 觀察派

你細膩內向,喜歡從旁觀察世界。可以練習「正念觀察」,在安靜中也能感受到樂趣與平靜。

🌿 總結

萬聖節不只是扮鬼與吃糖,
它其實是我們練習「面對驚嚇、釋放壓力、連結他人」的節日。
今年,不妨讓自己「被嚇一點、笑多一點、也懂自己多一點」。

📌 你知道嗎?

適度的驚嚇其實對心理有益!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安全環境中經歷「受控驚嚇」——像是萬聖節的鬼屋或恐怖片——可以

  • 提升多巴胺分泌:帶來快感與興奮感
  • 釋放壓力:短暫的腎上腺素飆升有助放鬆心情
  • 增強社交連結:一起嚇、一起笑,加深人際互動

換句話說,「被嚇一下」不只是刺激,更是一種安全又有趣的心理小運動!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