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手機也有可能腦中風?!5大日常危險習慣,你「中」了嗎?


腦中風
這種姿勢容易給頸部帶來較大的壓力,輕則引起肩頸痠痛,重則可能導致血管堵塞,日常生活中應多加注意。(圖片來源:Freepik)

什麼是腦中風?小心不良習慣使腦中風機率大增

「腦中風」一直是令人聞風喪膽的突發性疾病,主要分為三種類型: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及暫時性腦缺血。缺血性腦中風主要是由血管阻塞引起,包括腦栓塞和腦血栓;出血性腦中風則由非外傷性的血管破裂引起,如腦內出血和蜘蛛膜下腔出血所致;暫時性腦缺血則是因腦部短暫缺血引起,症狀類似中風,會導致視聽、言語、運動、感覺及意識方面的障礙。暫時性腦缺血發生時間約5~10 分鐘,通常在24小時內恢復正常,但在三個月內發生腦中風的風險較高。因此,一旦出現類似於中風的症狀,應盡速就醫,不可輕忽。

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中風,即便治癒,仍會對腦部造成一定的損傷。中風的發病原因多樣,難以徹底預防。以往認為只有中老年人才有中風的風險,但近三年的統計顯示,年輕人中風的比例不斷攀升。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不應該等到中老年才開始,而應從年輕時就奠定良好的基礎。定期到醫院檢查,定期測量血壓,以降低未來中風的風險。


注意!日常生活中引起腦中風的動作

(圖片來源:Freepik)

動作一:習慣將頭靠在沙發扶手上躺著

動作二:常以頭上仰的姿勢坐著睡覺

動作三:需長時間抬頭的工作

動作四:用電腦時駝背

動作五:趴著時抬頭用手機、看書

這些動作如果不注意,會長時間壓迫頸部,但實際上,即便只有壓到五分鐘,也可能導致血管梗塞。因此,變換動作時最好慢慢進行,這樣可以避免血液突然往上衝。此外,平時應多喝水,防止血液過於黏稠,從而降低致病風險。

延伸閱讀:伸懶腰好處多,尤其是這3大好處你必須要知道!


出現「這些前兆」須盡速就醫

1.手腳、臉部、軀幹發生麻木或無法動作

2.單邊或雙眼視力模糊

3.思考停頓、無法聽懂別人說話

4.突發性的劇烈頭痛

5.經常性口齒不清

6.重心不穩、無法保持平衡

如果你出現這些症狀,即使持續時間不長也應該注意,這可能是俗稱的「小中風」。雖然這些症狀可能在一段時間後自行恢復,但根據統計,曾經發生過小中風的人在1至2年內有較高的機率再次罹患中風。因此,如果出現以上6點症狀,應立即就醫,不要拖延。

延伸閱讀:屁股痛好不了,久坐族要預防坐骨神經痛外還要注意的臀部「?」的流失

預防中風、心肌梗塞7大習慣養起來!

定期檢查,預防中風。(圖片來源:Freepik)

1.定期運動

十位專家中,每位都認同運動對健康百利而無一害。預防動脈硬化的最佳方法就是運動,因為運動能提高身體的吸氧率,促進血液循環和血管收縮。同時,運動能保持身體的肌肉量和活動力,避免肌肉減少引起的代謝不順和脂肪堆積。

2.戒菸

吸菸者罹患癌症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十幾倍,其中包括肺癌、口腔癌和食道癌等十大死因。吸菸產生的二手菸和殘留在衣物上的三手菸比直接吸菸還要危險。雖然戒菸困難,但效果顯著。戒菸後僅需20分鐘就能感受到變化,約3個月後,肺部中的一氧化碳和身上的菸味也會逐漸消失。不僅提升了自身的健康,也能減少對家人的影響。

3.充足睡眠

睡眠是健康的基礎之一。睡眠不足會導致身體疲勞和代謝不佳,長期下來可能引起體重增加,而肥胖是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專家建議每天至少要有6小時以上的睡眠時間。

4.控制酒量

根據研究,適量飲酒對身體健康和心臟功能有益。每天男生飲酒量不應超過4杯(罐),女生不應超過2杯(罐)。適量的酒精攝入可以提高體內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的濃度,從而保護心臟。然而,一旦飲酒量超標,可能會引發心律不整、心臟顫動或心肌梗塞。因此,除了控制飲酒量,保持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並且避免過量攝取鹽分,都能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5.減鹽、減糖

減糖和減鹽的目的都是為了防止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這三高,並減少代謝器官的負擔。當鈉攝取過多時,體內會滯留更多的水分以降低鈉的濃度,這會導致某些細胞的水含量增加並使血液體積擴大,導致血流量加大,心臟因此需要額外工作。當心臟和血管過度勞累時,可能會增加中風、心臟衰竭甚至猝死的風險。因此,不是不可以吃鹽,而是每天要適量攝取,避免過量。

6.壓力調節

壓力無形中對健康造成負擔,例如:會導致食欲不振和失眠等問題。此外,長期處於壓力下容易引發高血壓,進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研究顯示,經常保持樂觀心態或大笑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7.定期體檢

體檢其實是掌握整體健康最快也最容易的方式。衛福部建議30歲以上者每5年進行一次體檢,40至65歲者每3年一次,65歲以上者建議每年一次。定期篩檢可以及早發現身體的變化,從而有效預防和治療潛在的健康問題。


想緩解頸部痠痛別亂轉頭,「收下巴」才是有益頸部循環的動作!

自行扭動脖子可能會導致頸關節過度摩擦,不僅無法放鬆,還可能使神經和部分肌肉受傷,甚至引發骨刺。如果感到頸部疲勞,可以試著收緊下巴或請專業醫師協助整骨,這些方法比自行亂扭更為有效。

※小提醒!患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骨質疾病的患者不建議進行整骨,以免動作不當引發急症或使症狀惡化。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