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沒事多喝水,但有幾種水不能多喝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喝水已成為生活中的重要習慣。水對促進循環、支持消化系統、調節體溫和潤滑關節等多方面的健康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每天的飲水量應根據個人體重計算,建議公式為體重(公斤)乘以30c.c.,即為每日最少應攝取的水分量。喝水雖簡單,但其中有不少講究,如飲水的時間、水的種類以及每次喝的量都會影響身體健康。掌握正確的飲水方法,才能確保喝水真正有益於身體健康,而不會適得其反。
喝水少喝這4種水
隔夜水
許多醫師指出,隔夜水中的細菌含量可能比自來水還高。這些細菌大多來自於飲水時附著在瓶口的口腔細菌,隨著時間在瓶中的濕氣環境中繁殖。因此,除非每日清洗,寶特瓶不建議重複使用。
山泉水
你可能以為山泉水經過地層過濾後會含有豐富的礦物質且純淨,但事實上,山泉水中常充滿細菌和微生物,包括大腸桿菌、志賀氏菌和鉤端螺旋體菌等食源性病菌。這些病菌輕則引起發燒嘔吐,重則導致血便、腎衰竭和敗血症。因此,在山區遊玩時應避免直接飲用山泉水,若用來洗手,應擦乾後再拿取食物。
經過曝曬的瓶裝水
瓶裝水在高溫環境下會釋放有害物質。一般瓶裝水可承受的溫度約為80度,但現今高溫氣候下,溫度可達40度以上,即便不放在車內也可能熱到有毒物質溶出。若瓶內裝有碳酸飲料,還可能增加瓶子爆破的風險。
自來水
台灣的自來水符合飲用水水質標準,可以直接飲用,但自來水公司仍建議煮沸後再飲用。這是因為管線維修和水塔清潔可能會使水質受到污染。儘管自來水經過處理,但在輸送過程中可能會附著病菌,長期飲用有安全疑慮。
這些資訊有助於你了解不同水源的潛在風險,選擇更安全的飲水方式。
2024最新統計:應該要加上代謝量,才是一天該喝的水量
體內水平衡對健康至關重要,過少會導致脫水,過多則可能引發水中毒。每天應攝取的總水量包括代謝需求,應該在2000至3000毫升之間,這樣才能確保體內水分充足且平衡。
除了純水,喝湯和飲料也能計入每日水分攝取量。然而,應注意避免長期以汽水和氣泡水代替白開水,因為這類飲品會增加腸胃負擔。正確的水分攝取習慣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並避免脫水或過度攝水造成的問題。
多喝水沒事,喝太多容易出事
水中毒是指一次攝取大量水分,導致體內鹽分被稀釋,進而引發低血鈉的現象。即使日常攝水量大,但若能分次飲用,較不易出現水中毒的情況。因此,喝水時應採取慢慢飲用的方式,以減少腎臟的負擔。過量飲水可能導致以下不適症狀:
頻尿:
每天排尿次數約6至8次,超過此範圍可能表示水分過多。飲用含咖啡因或茶類飲品也會增加頻尿情況。
頭痛、反胃:
過量飲水後若出現頭痛,可能是腎臟無法快速處理多餘水分,導致身體及器官水腫,當大腦水腫會引發頭痛和噁心感。
尿液接近透明:
尿液顏色可作為水分攝取的指標。透明尿液表示體內沒有多餘物質需代謝,此時排出的是多餘水分。最佳尿液顏色應為淡黃色。
抽筋:
電解質失衡會影響肌肉收縮,引發抽筋。此時可補充運動飲料緩解症狀。
容易疲倦:
過量水分使腎臟持續運作,導致身體疲憊或飢餓感增加。
最佳喝水技巧維持正確水循環
1.早晨起床後飲用一杯水:有助於喚醒身體,促進新陳代謝和毒素排出。
2.白天多喝,晚上少喝:白天應適量多飲水,晚上則減少攝取,以避免夜間頻繁起床排尿影響睡眠。
3.飯前半小時飲水:有助於刺激腸胃的活性,讓消化系統更有效地運作,為即將進入的食物做好充分準備。
4.定時飲水:建議每小時喝1至2口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以維持身體水分平衡。
5.分段飲用:每次喝水應分次飲用,以便身體充分吸收,避免快速攝取導致過量水分被迅速排出。
水分不僅是參與體內代謝的重要元素,還對穩定情緒起到關鍵作用。尤其是因壓力導致肥胖的人,更應該增加飲水量,這有助於調節自律神經,抑制衝動性食慾。然而,飲水量應根據個人體質調整,特別是心臟和腎臟有問題的人應該控制飲水量。此外,務必經常清洗飲水杯,以避免攝入細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