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有人遇過這樣的人:無論吃什麼,嘴巴總是合不起來,喝東西時也發出噪音,不僅不美觀還影響周圍的人。這是天生如此還是某種疾病的表現呢?
目錄

何謂吧唧嘴?
吧唧嘴是指吃東西時會發出吧、唧聲的行為。這種聲音來源於飯菜混合了口水,在不閉合的口腔空間被擠壓和攪拌時,上下唇不斷接觸和分離所產生的聲音。可以這樣想像:閉嘴吃飯就像滿水的瓶子,聲音小;吧唧嘴則像半瓶水,無論怎麼搖晃,聲音都很大,因為空間變大,聲音迴盪也就更響亮。雖然閉嘴吃東西也會有聲音,但遠不如吧唧嘴來得大。也有許多文章表示,張開嘴吃飯能讓食物在嘴裡充分混合,進而提升美味。許多吧唧嘴的人都認為這樣吃飯的確更香。
明明注意吧唧嘴了還是會發出聲音
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吃飯時發出的聲音,即使嘗試控制,聲音仍會不自覺地跑出來。那麼,這到底是不是可以控制的行為呢?根據眾多資料的參考,這確實屬於可以控制的行為,但需要個人高度的注意和練習。究其原因,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個人習慣。從小到大養成的行為習慣和肌肉記憶要在短時間內改變是非常困難的。吧唧嘴的人通常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但對與他們同桌吃飯的人來說,這確實會帶來不適。
如何改善吧唧嘴
改善吧唧嘴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慢慢吃、小口吃,這樣可以避免因嘴裡有太多食物而不得不張大嘴巴。進食時記得將嘴巴閉上,這樣可以防止張嘴說話時食物被噴出來。剛開始改變這個習慣可能會有些困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逐漸變得習慣。如果不想在吃飯時顯得過於拘謹,就要準備好接受他人的提醒和建議。
同場加映:討厭吧唧嘴是大腦出問題
根據來自荷蘭和比利時的團隊研究調查,對某些聲音產生反感或厭惡的人可能患有「恐音症」。這個研究靈感來自於一名病患聽到噴嚏聲會感到憤怒的案例。團隊針對42名受試者進行測試,發現每個人都有特別受不了的聲音。82%的人受不了吧唧嘴聲、64%的人討厭噴嚏聲、59%的人受不了鍵盤敲擊聲(這些聲音似乎都大同小異)。在恐音環境下,這些人的大腦會出現異常反應,近三分之一的人會有語言攻擊傾向,十分之一的人會出現實際的攻擊行為。因此,當有人提醒要降低音量時,請特別注意這些反應。
結論:想改善吧唧嘴很難!
吧唧嘴是一種進食方式,有研究證明指出,張嘴咀嚼能更好地混合和咬碎食物,增加食物的美味,並被認為是對食物和廚師的讚賞。然而,隨著文明的進步,在大多數國家這種行為逐漸被視為「沒教養」。畢竟,如何吃飯是個人自由,有些人會努力改變這個習慣,而有些人則不會。唯一的方法就是盡量遠離這種人,以免讓自己感到不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