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不好?4種動作心理學帶你跨入交友門檻!

動作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與動作背後含意的學問,涉及領域非常廣泛,包括人類行為、健康教育、臨床醫學及科技研發,對社會進步和個人適應力提升都有重要貢獻。研究顯示,職場上90%的高階人士擁有較高的情商,並且善於運用肢體語言來提升人際關係,促進合作交流。他們成功的關鍵在於巧妙的察言觀色和應對進退能力。


人際關係
有時,一個眼神或一個動作就能傳遞豐富的信息。(圖片來源:Freeik)

說話時小動作很多很容易影響你的人際關係

你是否曾經遇過對方在說話時不停地做小動作,讓你感到困擾?其實,大多數謊言都伴隨著小動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Albert Mehrabian博士指出,溝通中55%靠肢體語言,38%來自語調,只有7%來自言語本身。觀察一個人的動作比花時間追問更有效,無論在交友還是職場上都適用。不過,也要注意不要過度解讀,以免造成誤會。

當對方摸鼻子說明有可能在說謊

美國研究顯示,人在說謊時,血壓上升會增加血流量,並釋放兒茶酚胺,這些化學物質會使鼻腔末梢神經感到刺癢,通常人會藉由摩擦鼻子來舒緩。此外,不安或憤怒時也會導致鼻腔血管膨脹。心理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皮諾丘效應」。不過,在推理前,別忘了排除對方可能有過敏或鼻部疾病的可能性。

當對方抓脖子或鬆開衣領時表示他很困惑或煩躁

當人感到焦慮或壓力時,脖子後方的肌肉會不自覺地收緊。這個部位分布著許多神經,藉由按摩或鬆開衣領可以幫助降低心跳頻率。因此,當你與對方討論事情時,如果他一邊說著「我大概理解你的意思」一邊撫摸脖子,那麼他其實是不理解的。此時,可以用更簡潔明確的方式解釋,以增進溝通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女性習慣摸脖子,男性則常摸喉結。

眼神游移

當我們大腦在回憶時,是由左腦調動,因此很多時候在回想時眼神會往左上方看。而右腦負責圖像記憶,所以當一個人向右看時,很可能在編造不存在的事實。此外,眨眼的頻率也可以作為參考。當交談時氣氛放鬆融洽,對方的動作步調往往會與自己一致。如果大腦在快速編織記憶(說謊)時,眨眼的頻率會提高。

咬嘴唇或是手遮嘴巴

這些動作通常表示這個人正在試圖克制自己不衝動發言,或是感到尷尬、缺乏自信,害怕說錯話。具體情況要根據當時的狀況來判斷。如果發生了某些事情,對方咬嘴唇可能表示他正在思考如何解釋。如果當下能給他一個說法,讓他確認或否定,會有較大的機會讓他說出真實的想法。

掌握一些簡單的肢體語言可以幫助發現很多有用的信息。儘管在實務上不可能每次會談都做到,但最好在有閒暇餘裕時再進行觀察,以免在商談或會議中產生誤會或不必要的麻煩。

衍生閱讀:出社會最需要的5種溝通技巧,學會了就可以避免遇到雷包



有好感的肢體語言幫助你額外增進人際關係

微笑

微笑是一種積極的友好表情。如果一個人經常對你微笑,那麼他很可能對你有好感。

眼神交流

當一個人對你有興趣時,他會專注地看著你並保持眼神接觸。

主動接近

沒有人會主動接近沒有好感的人。如果在擁擠的場合中有人主動坐到你身邊或靠近你,這表示與你在一起讓他們感到愉快或放鬆。

觸摸

簡單的勾手搭肩可以表達友好,但這類行為應根據文化習慣進行。不熟悉的人這樣做可能會引起誤解甚至被警察帶走。

姿勢

開放的身體姿勢,例如:面向對方、放鬆肩膀,可以展現信任與好感。相反,如果總是背對或遠離,可能就是反感的表現。

頭部動作

微微傾斜的頭部代表對對方的尊重與傾聽。

笑聲

無論是否存在好感,與他人接觸時應保持適當距離,這不僅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也展現了個人的品德修養。在現今社交恐懼普遍的環境中,許多人沉迷於3C產品,學會解讀肢體語言有助於避免部分衝突與誤會。

面對各種人事物時,請大家時刻保持禮貌,這才是最好的社交禮儀。透過這種方式,不僅能提升個人的社交能力,也能促進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想要提高人際關係,先減少防禦感太重的動作

在陌生環境或與不熟悉的人互動時,應避免以下四種行為,以免讓別人覺得你不好相處:

1. 雙手插口袋

2. 雙手交叉抱胸

3. 擺弄頭髮或項鍊

4. 搓手或玩指甲

這些下意識的動作,雖然你可能覺得沒什麼,但在外人看來,容易顯得慌張、局促,似乎有急事或在提防戒備,這種情況下,會讓人產生難以靠近的印象。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